和平新闻网-东北新闻网

走近沈阳第一位 女共产党员

2022-07-14 09:49:50   沈阳日报

 

走近沈阳第一位 女共产党员2022年07月14日  马秀艳

undefined

相关人员出具的大量证明材料。(资料图片)

张光奇(1908-1990) 原名张景珍,曾用名张星奇、张凌尘,辽宁沈阳人,是沈阳乃至东北地区发展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张光奇在青年时代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以青春热血投身革命,在白色恐怖下为党工作;她从教近半个世纪,传播革命思想,教书育人;她孜孜以求,初心依旧;曾因历史原因脱离党组织的她,历经时间和组织的考验,最终如愿以偿,恢复党籍,实现了多年的人生夙愿。



  □马凤云  马秀艳

编者按

本报于7月1日推出《支部密码——庆祝建党101周年特刊暨塑造英雄城市大型策划报道之四》,讲述了百年来沈阳地区以党支部为阵地的中国共产党人故事,得到社会各界读者的广泛关注。沈阳市档案馆史海钩沉,为我们还原了沈阳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的传奇故事。

作者简介

马凤云 沈阳市档案馆(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马秀艳 沈阳市档案馆(市文史研究馆)整理鉴定部部长

激扬青春 投身革命

张光奇出生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她的父亲传统守旧,但她的母亲却开明通达。张光奇受其母亲思想影响较大,经常听母亲讲起四舅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闹革命的事迹。在母亲的支持下,张光奇挣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坚持学习文化。1922年,14岁的张光奇考入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她接触到了一些进步青年,在与他们共同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有一次,一位思想进步的历史教师讲了一堂《明国耻》的历史课,历数了清王朝和反动军阀的腐败无能及卖国求荣的罪恶行径,激发了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她开始关注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反对封建的旧礼教,反对旧制度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

张光奇性格开朗,对学校的各种社会活动兴趣浓厚并积极参与。1923年,她和女子师范学校的一些同学被吸收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父权之下》等进步话剧。1924年秋,她又参加了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文书苏子元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和同学们一起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和宣传马列主义的书籍。随着接受革命思想和信仰教育的逐渐增多,张光奇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

1925年,上海发生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这个消息传到沈阳,全城百姓同仇敌忾,青年学生义愤填膺。当时,张光奇以女子师范学生自治会会长名义参与筹备成立学联组织,组织参加沈阳地区反帝爱国运动。6月10日,沈阳举行声援“五卅”运动的请愿示威游行。当天,张光奇等组织女师学生罢课,带领同学们冲出校门,和全市学生游行队伍一起向群众宣讲“五卅”惨案的真相,揭露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高喊“打倒英、日帝国主义”“为死难同胞报仇”的口号……6月20日,奉天学联成立,张光奇被推选为学联领导成员。

当时,党中央十分关注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的开展和党组织的建立工作,早在1924年就派韩乐然来沈阳考察,1925年又派任国桢、吴晓天等来沈阳开展群众运动和建党工作,传播革命火种。1925年7月,任国桢和吴晓天通过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任职的阎宝航,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暑期大学”,这个“暑期大学”实际是为满足进步青年学习共产主义思想而办的一期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班。张光奇与其他进步青年一起参加了学习班,受到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了觉悟。“暑期大学”结束后,张光奇又被吸收参加“同志会”的学习。这是任国桢、吴晓天领导和组织的活动,旨在对一些青年进一步培养,并进行党、团知识教育,为发展党、团组织做准备。在学习结束后,张光奇于1925年8月,经吴晓天介绍加入团组织,成为沈阳第一批共青团团员。1926年8月,经吴晓天、高子升介绍,张光奇加入中国共产党。

隐蔽身份 为党工作

1926年6月,张光奇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工读学校教书。她除了继续参加青年会话剧团演出反帝反封建的话剧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到“顺和兴”缝纫加工厂,向女工宣传反帝反封建、争取自由解放等革命道理。1927年2月,党组织调她到哈尔滨做妇女工作。她化名张凌尘,以哈尔滨新生织袜厂管理员的公开身份,白天上班,晚上教女工学文化。她利用这个机会一边监视厂方动向,一边广泛接触工人,向工人宣传进步思想,启发工人觉悟。后来因党团组织遭到破坏,张光奇经党组织安排回到沈阳。

1928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调张光奇到省委机关工作。她公开的身份是小学教员,白天外出教书,夜深人静时,便在中共满洲省委第一任书记陈为人的领导下,抄写、刻印文件和宣传材料,收发党的文件等。1929年2月,张光奇又接到新的任务:省委需要设立交通站,由于张光奇是本地人,活动比较方便,不易引起他人的怀疑,组织决定让她离开机关做秘密交通员。而张光奇的家在小南关会合里胡同,地点比较僻静,对开展秘密工作十分有利,党组织决定把她的家作为秘密交通站。当时,上海、北京等地上级机关和哈尔滨、长春等地方党组织发来的大量信件,都是先寄到张光奇家,然后再转交给省委。她在担任交通员期间,严格遵守秘密工作的纪律要求和单线联系的原则,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从1929年至1931年7月,尽管党的机关屡遭破坏,但这个秘密联络点始终安然无恙。

当时,省委派了一名女同志(即徐克峻)和张光奇保持单线联系,定期去她家取回邮件和材料,布置工作。后来,由于党组织遭到破坏,这个交通站的工作就此中断。1931年7月,张光奇与党失去了联系。但她没有放弃信仰,仍做着对党有益的工作。

辗转漂泊 教书育人

九一八事变后,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张光奇感到从未有过的焦虑和无助。苦闷中,她决定通过求学寻找出路。

1931年11月初,张光奇来到北京,经同学接洽,以沈阳女师附小保送的资格,进入私立民国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就读。求学期间,她仍经常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组织的各种抗日宣传活动,积极为抗日部队募捐。1934年6月毕业后,先后在山东诸城、泰安、滕县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加紧对山东的侵略扩张,12月,张光奇从滕县辗转到西安,找到旧时同学,在流亡到西安办学的东北大学附小任教员。1938年3月,因日军轰炸西安,她又随学校迁到四川。此后,张光奇先后到三台、梓潼、绵阳等地,担任小学校长、中学或师范教员等职,直至四川解放。

支持爱国师生,宣传进步思想。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动荡岁月里,由于脱离了党组织,张光奇像一根断了线的风筝,四处漂泊,她只能在教书育人中,尽力帮助进步青年,做些对党有利的事情。1938年在西安时,张光奇听说在西安办学的教育家车向忱能介绍进步人士到陕北去,她就将山东的3名学生介绍去了延安。在四川三台女中任教时,她声援学生罢课,要求撤换反动校长,帮助策划行动方案。她收留进步教员住到自己家中,引起反动当局和学校的怀疑,特意打探了解张光奇和该教员的行动。1939年7月,在三台县中学教书时,她到流亡在川的山东教育服务团任话剧队副导演,组织山东流亡来的中小学教师每天排演抗日救亡歌剧《古城怒吼》《前夜》《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年间》《夜光杯》《日出》等大型剧目及许多独幕剧。1944年,在四川梓潼师小任教时,她支持进步学生排演反映统治阶级对学生和工人的残酷压迫和杀害内容的进步话剧——《槿花之歌》。1947年底梓潼师小停办,张光奇离开梓潼来到绵阳。

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1949年12月,绵阳解放后,张光奇积极参加新政权的工作。1950年1月被吸收到绵阳地委政治训练班学习,结束后留校工作,先后任绵阳地委干部学校教员、地委宣传干事、绵阳高中教员、县工会职工学校校长等职。工作期间,她曾参加征粮工作和农训班学习并随地委参加土改工作、“三反”运动等。由于工作积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热情发动群众,成绩突出而受奖。1962年5月,54岁的张光奇如愿调回沈阳,回到阔别已久、心心念念的故乡,先后在沈阳市第九中学、第八中学任教,直至1974年10月退休。

近50年间,张光奇一直从事着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从教生涯中传播革命理想,影响后人;在党的教育工作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同时,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和党性修养。

孜孜以求 一心向党

虽然张光奇与党失去联系多年,但她始终心系党组织,从没有放弃重回党组织怀抱的希望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她在四川绵阳工作时,就曾于1957年和1959年两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请求认证自己早年参加革命的历史,恢复党籍。但由于脱党时间过长,且从九一八事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的历史,要经过严格的调查、取证、认定,张光奇恢复党籍的愿望迟迟没有得到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张光奇心中又重新燃起希望,于1982年第三次向所在的沈阳市第八中学党支部递交申请,请求重回党组织怀抱,恢复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籍。

在漫长的回归路上,张光奇多次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思想动态,介绍自己当年的入党情况及革命历程,积极寻找和提供线索与证明人,对自己的革命生涯和历程进行求证,表达她对党的热爱和重新回归党组织的迫切心愿。而当年曾与她有过工作接触并肩战斗过的,一些早期参加革命的党内同志及她的战友10余人,也多次提供证明,证实他们与张光奇共同从事革命工作的经历,并提供更多佐证。如1956年,时任我国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阎宝航写信证实,张光奇参加了声援“五卅”运动的反帝爱国游行,参加了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学习班等历史经历。1956年,当时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的苏子元在证明材料里证实了张光奇在沈阳秘密参加学联发起工作并组织学生运动、她的入党经历及在哈尔滨从事秘密工作等历史史实。

重新入党 一朝梦圆

1982年,张光奇的入党申请得到了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中共辽宁省委领导批示,中共沈阳市委责成沈河区委专门研究并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走访、征询历史当事人,查找搜集相关历史史实,仔细梳理、正本清源。对于张光奇新中国成立前在四川的从教经历,经绵阳地委证实:“她在这段时间里一直表现得比较进步,并有实际行动支援解放区……”四川省绵阳专署于1957年2月也做出相关结论。

1982年,张光奇所在的沈阳市第八中学党支部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张光奇同志确于1926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不顾个人安危,立场坚定,严守秘密,积极为党工作,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作用,并在一系列工作中表现得勇敢、热情、积极肯干,为党作了一定的工作和贡献,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应给予考虑,可否按对党对革命有过特殊贡献来对待尤其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更应该考虑。”

经过一系列审慎的调查取证,1982年12月24日,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召开常委会,研究讨论张光奇同志申请入党事宜,会议一致同意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3年1月25日,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审批意见:“批准张光奇同志重新入党,入党时间和党龄均从1982年12月18日算起。”就这样,年逾古稀的张光奇老人终于一朝梦圆,重回党组织的怀抱。


联系电话:(024)22874411邮箱:syhpwxb@163.com

版权所有:和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