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简介】
滕元兴,男,汉族,1930年生于山东掖县,1946年6月入伍并入党。1947年参加孟良崮战役荣立三等功一次,1948年解放济南获“登城英雄”称号,抗美援朝空战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离休前,任空一军纪律检查委员会副军职顾问。
1月31日,大年除夕,沈阳。
“老连长!一见到你,我就会想起济南战役时,我们在一个梯子上登城的场景。我们共同打下济南,为淮海战役提供了条件。”在老战士滕元兴的家中,记者见证了感人一幕:92岁的滕元兴,与远在千里之外的98岁老连长肖锡谦,视频连线,共同回忆峥嵘岁月。
解放战争时期,肖锡谦在济南战役时任副连长一职,滕元兴是连里的战士。
两人一同登上济南城墙,痛击守城之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嘹亮的军号声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然而,自从那场战役之后,他们便失去了联系。如今,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两位老英雄实现了期待已久的重逢。
在滕老家中,在他精心保存的功勋荣誉章证书上,“胜利”二字像一面光荣的旗帜,诠释着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还有一件物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份决心书的照片。
“连队指导员:我要求完成最艰苦的任务,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叫,打下济南,为山东人民报仇,争取立功。”这是一份珍贵的战前决心书,写于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前夕。当时18岁的滕元兴写下这份决心书,原件被保存在济南市博物馆。短短三行字,浓缩了战争年代一位青年心中的信念,也将老人的思绪带回了73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
谈话间,摆出“打枪”姿势
“那年我16岁,我正在上初中,我们镇里动员青年人参加解放军,我第一个报名入伍,后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部队以后,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在解放军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鼓舞下,我参加了10余次战斗,在孟良崮战役中,我立了三等功。”滕元兴告诉记者,“济南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失利了,打了三天,伤亡过半。上级首长根据战场态势,发动党员、干部等精干力量组成90余人的突击队。这个时候,我写了一份决心书,要求到73团参加突击队,指导员在大会上宣读了我的决心书,组织通过了我的申请。指导员牺牲后,部队从他的兜里找到了我的这份决心书,后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济南博物馆收藏。”
济南战役打响后,我军遭敌猛烈反击,攻城受阻,陷入僵局,持续战斗3天,人员伤亡很大。
滕老说:“按照战斗编组,突击队分3个班,我们二班班长是李永江。在我军强大炮火的支援下,部队向内城发起第四次冲锋,队员们每人携带一支冲锋枪和十几枚手榴弹。当我沿着云梯爬到第5节时,三丈多高的云梯被敌人推倒,我和几名战友都重重地摔了下来。当我看到城墙下面牺牲战友的躯体,听到被压受伤战友的痛苦喊叫声,心中怒火被点燃了!我流着泪、憋着劲儿,再次冲向12米高的城墙,誓死为受伤和牺牲的战友们报仇。”
“班长李永江冲锋在前,率先登上云梯顶端,但梯子短了一截。我猛登几步,双手死死抓牢云梯横梁,向上耸肩,让班长踩着我的肩膀跃上城头,率先打开了突破口。紧接着,于洪铎和我,在战友的掩护下登上城头。后边也采取这个办法,拉推相结合。这时,一群敌人正沿着内城城墙向我们扑来,火力非常凶猛。我端起冲锋枪扫了个扇面,投出2枚手榴弹,压制住了敌人反扑的势头。”
滕老讲到这里,心情激荡,模拟起打枪的姿势。
“活着的烈士”的由来
“这时,城上烟雾弥漫,枪炮如雨,二班的战士陆续登上城头,在狭窄的城头上同数倍于我方的敌人展开激烈厮杀,子弹打光了,就近身肉搏。战友于洪铎正同一名敌人在城头上扭打在一起,十分危险。我迅猛冲过去,用冲锋枪枪托猛砸向敌人的头部。很快,我们占领了城墙上的气象台,控制住了制高点,对反扑的敌人进行猛烈阻击。千钧一发之际,八连和九连也上来了,以强烈的火力压制着敌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战,我和战友们如钉子一般牢牢地楔在了城头上,也打开了战斗胜利的通道。”
“……正当我瞄准射击的时候,敌人扔出的两枚手榴弹突然在身边爆炸,我顿时感觉疼痛难忍,两只耳朵嗡嗡响,听不到任何声音,左腿被弹片击成重伤,两腿共负伤六处,半边身子完全失去了知觉。”滕元兴指着至今还未痊愈的左腿说,“面对疯狂反扑的敌人,我全然不顾身上的伤情,强忍着疼痛继续坚持战斗,后来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大家认为我已经死了……”
“部队搜索伤员的时候,看我还有口气,就把我抬出来,抬到了寿光羊角沟一个小岛上养伤。老百姓一看我是解放军,就给我吃了三个饼子,救了我的命。后经过半年疗养,我腿部弹片被取出,伤口愈合很好,听力恢复正常。”
受重伤之后,后方部队以为滕元兴已牺牲。
2021年,济南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得知滕老健在的消息,专程来到沈阳拜访时说:“济南战役中有5101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烈士登记表中,我们找到了写着73团七连战士滕元兴的信息。跟其他烈士信息不同,牺牲时间地点以及安葬地均为空白……在济南,‘决心书’的故事不知被讲述了多少遍,您的故事一直被我们宣讲着怀念着。如今‘决心书’的主人终于找到了!您是登城英雄,向您带来济南人民的祝福!”
滕老被称为“活着的烈士”,是烽火岁月留下的“误会”,更是英雄的见证。
“鹰”击长空
“1949年,中央正式提出筹建空军。当时我的身体恢复了,体检合格后,就把我从部队选拔为空军飞行员。我从上海坐火车到长春,又到了沈阳,在沈阳市第四航空学校学习飞行。”1951年,刚刚组建两年的中国人民空军开赴朝鲜战场,他们的对手是美国空军。“朝鲜西边有个大河道,我们出动了轰炸机6架,结果被美国打掉5架。当时,我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报仇!地面指挥人员通过无线电告诉我‘右上方有一架飞机’!飞机上没有敌我识别器,我看到飞机尾巴很低,判断‘一定是敌机’。我迅速瞄准,利用三门机炮,将其击落!我眼看着一团火就掉下去了!”
1951年11月30日的轰炸大和岛战役,是中国军史上第一次陆空协同作战,年轻的中国空军完成了任务。在大和岛战役中,有19名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70年过去了,轰炸大和岛一役,已经没有多少人知晓,但那些为国捐躯的空军勇士们,应被我们永远铭记。”滕老说。
“很多战友牺牲了,他们在我心中都是英雄。在新的百年征程中,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青年同志们,要不忘初心,保持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把革命的精神发扬下去。”滕老缓缓合上老照片。
“我在沈阳学飞行,我热爱沈阳。组织曾经征求我的意见‘你最后的落脚点安排在哪里?’我非常干脆地回答‘沈阳’!”滕老自豪地说,“沈阳是一座英雄城市,留在沈阳,我非常幸福,心中充满力量!”
联系电话:(024)22874411邮箱:syhpwxb@163.com
版权所有:和平新闻网